介紹茶器列表:
- 茶壺
- 壺承
- 茶海
- 茶盤
- 聞香杯
- 茶杯
- 杯托
- 茶濾
- 茶罐
- 茶荷
- 水方
- 茶則
- 茶針
- 茶夾
- 茶漏
- 茶巾
- 評鑑杯組
茶壺 ( Teapot )
茶壺(日文稱急須),主要功能在放置茶葉,沖入熱水以釋放茶葉中內涵物質,是泡茶的主角茶具。
製作茶壺常用材質有陶、瓷、玻璃等。傳統的陶土茶壺,有不同的土胎包含朱泥、段泥和紫砂等,土胎的差異對茶湯表現會有不同的影響。不同材質做成的茶壺,對茶湯的影響,可能更為明顯。瓷壺一般是香氣和回甘的特性較佳,喜歡陶壺的人士,則是著重茶氣和喉韻。玻璃材質的茶壺,泡茶時可觀察茶葉伸展和茶湯顏色的變化,由於表面光滑,茶湯表現比較接近瓷壺的效果。
茶壺做為泡茶的主要茶器之一,除了實用性的功能考量,如果能與美感的結合,喝茶就不是只是啜飲一杯好茶,使用一個心愛的茶壺加上其他適當茶具的配合,每一次的執壺行茶,都是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身體動作和意識組合,讓人沈浸於好茶好器的心境和美學之中。
從古至今,不同的陶藝家和職人,做出了各種不同造型的茶壺,到現代仍然有新的設計不斷地被創造出來,讓愛茶人士有更多的選擇和賞玩的機會。什麼是好的茶壺,一個茶器是自己喜歡的,又能符合泡茶的需求,就是一個好壺。剛入門茶道的消費者,除了可以請教資歷較深的茶友,也歡迎造訪 freshtaiwan 實際賞壺,freshtaiwan 也非常樂意與茶友交流,提供選壺的建議。
壺承 ( Tea Tray )
又稱茶船,顧名思義以放置茶壺、承接溢水之用,防止弄濕泡茶台面,是一項實用的茶具。
用茶壺泡茶,可分為「濕式泡茶」和「乾式泡茶」,在沖泡茶葉過程中,注滿開水後再順便沖淋一下壺身外面,一方面提高茶壺的溫度,另一方面可以沖掉壺身的溢出茶漬,這是濕式泡茶的方式;而乾式泡茶不沖淋茶壺,不灑出茶水,保持泡茶台面乾爽,這樣的泡法,有別於濕式泡茶,不僅近年來很多茶友採用,也常用於表演觀賞的茶席。
喜歡養壺的朋友,多用濕式的泡茶方法,一般而言喜歡濕式泡茶和乾式泡茶的人都有,端看個人的偏好。
濕式泡茶用的壺承,通常中間會有一個突起台面,讓水流到下層
茶海 ( Fairness Pitcher, Fairness Cup )
茶海又稱茶盅、公道杯,是泡茶中一個很有用的茶具,茶海具有多種功能如下:
避免茶壺中的茶葉浸泡太久產生苦澀
泡茶的人往往都會備有茶海,將泡好的茶先倒入茶海中,賓客若是還未喝完茶杯內的茶湯,茶海是暫時放置泡好茶湯的一個好工具。
一致的茶湯滋味
使用茶壺直接倒多杯茶時,因為茶湯在茶壺裡面的時間不同,雖然是同一泡茶,每一杯茶湯的濃度和滋味會有差別。尤其是沖泡茶湯顏色較深的茶葉像是鐵觀音、紅茶或是普洱茶,光從茶湯顏色就可以看出第一杯和最後一杯顏色差別很大,使用茶海就沒有這樣的問題。
綜合上下泡茶湯
泡茶者可以透過茶海,綜合上下不同次沖泡的茶,混合出味道更適宜的茶湯。如果客人較多,一泡茶湯的量不敷應付,也可以將連續兩泡茶湯混合,就可以用平時慣用的茶壺,臨時服務多一倍的客人。
容易判斷茶湯量
茶海沒有蓋子,可以知道茶湯還剩多少,能夠正確分配茶湯到每一個茶杯,茶壺有蓋子遮擋視線,有時會發生茶湯倒完不夠分配的窘境。
過濾茶末的容器
遇到茶葉有比較多碎末時,茶海上面可放置一個過濾網(茶濾),過濾小的茶葉碎末。
犀利斷水茶海倒茶示範影片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2OAoj-P4w8
茶盤 ( Tea Tray )
茶盤,主要功能為承載溢出的茶水,保持泡茶台面的整潔。主要材質有竹、木、石、陶、金屬等。好的茶盤,不僅是泡茶的好工具,也有很好的賞玩功能。
從實用功能來看,茶盤是像是一個泡茶的舞台,用來承載茶壺、茶海、茶杯等主要茶具。沒有茶盤雖然也能泡茶,但是難免造成台面湯湯水水,增加清潔上的麻煩。
各類不同材質的茶盤,除了實用功能外,手工茶盤、雕刻、材質運用等,都可以創造出不同的設計美感,增加賞玩的樂趣。消費者在選購茶盤時,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、泡茶空間、泡茶頻率等,選擇符合需要的茶盤。
聞香杯 ( Aroma Cup )
聞香杯的設計起於台灣,在70到80年台灣茶逐漸往高山發展時,為了更容易讓人體驗台灣烏龍茶香氣和口感的獨特風味,茶人開發出雙杯品茗法,將茶杯分為聞香杯及品茗杯,聞香杯以嗅覺感受茶湯香氣,品茗杯以味覺感受茶質韻味。
聞香杯的圓柱體設計,可以特別地聚集茶香。聞香杯一般多用在第一泡茶的聞香之用。將聞香杯內的茶倒入品茗杯後,可以每隔10-15秒,試聞聞香杯內的香氣,由於不斷地與空氣接觸,杯內的香氣會轉變。
聞香杯內的香氣一般在1到1分半鐘會消失,不過在消失前,香氣可能變得更明顯和產生些許的甜味感。好的茶葉,可以讓聞香杯內的香氣持續更久,即使杯子涼了,還殘留淡淡了香氣。
茶杯 ( Tasting Cup )
又稱飲杯、品茗杯,用來盛茶飲用的茶器。從茶壺或茶海中,將泡好的茶湯,倒進茶杯中,讓自己或他人品嚐茶湯之用。
茶杯型式多、也有不同的材質,以瓷、陶、玻璃最為常見。一般比較講究的品茗,常以瓷杯或陶杯為主。
瓷杯是目前最常用的茶杯材質。瓷器因為導熱快,比較容易燙手,適合用於輕發酵的茶如包種茶或是高山茶,其他的茶像是東方美人、紅茶等也可以使用。
陶杯導熱比瓷器慢,較不燙手,適合著重喉韻的茶如重發酵重焙火的鐵觀音等。
杯托 ( Saucer )
茶托的功能為隔開手與茶杯,避免茶水溫度過高燙傷。此外泡茶者將茶杯遞給客人,利用茶托也較方便、衛生。
剛泡好的茶,難免會燙手,為了避免這個狀況,就有茶托這個小茶具產生。其實不僅是泡茶,咖啡、湯品都有類似的托盤應用。因為泡茶茶杯多半沒有握把,更容易感受到熱度,茶托的應用就比較常見。
茶托製做有各種材質包含瓷、木和金屬等,瓷茶托較為普遍,主要因為容易清潔和美觀考量。有些手工金屬茶托十分吸睛,也是很好的茶席搭配茶具之一,但是在一般桌面使用,也需要考慮刮傷桌面的可能。
當賓客眾多、距離較遠時,可以利用大型茶托來運送茶杯,一次可以放上好幾個茶杯,方便又衛生。
茶濾、濾茶器 ( Tea Filter )
放在公道杯上,因為細網的設計,可以過濾細小的茶葉碎末,是一個實用的茶具配件。
條型茶或是茶葉快用完時,原來的真空包裝袋底部難免會有比較多的碎末,這時茶濾就可以派上用場。
如果選擇茶濾是做成和茶漏結合的造形,要注意茶漏的大小是否和茶海口徑尺寸能夠配合。另外,茶濾的不鏽鋼濾網材質,也可以選購#304材質的不鏽鋼,避免健康的疑慮。
#304不鏽鋼茶濾,長柄設計可適用不同口徑的茶海
茶罐 ( Tea Caddy, Tea Canister )
茶罐的功能為存放茶葉,有瓷、陶和金屬等各式的材質。茶葉在開封後,可以利用茶罐暫時儲存幾天泡茶所需的茶葉,不必每次打開原本拆封後再密封的茶葉包裝,非常方便實用的小配件。
一般茶罐製做會要求茶罐本身和蓋子的密封性,除非有非常好的密封性,不建議作為長期儲存茶葉的工具。茶罐比較適合存放少量、幾天內就會喝完的茶葉。後發酵的普洱茶,需要適當的空氣及溼度流通,倒是可以在茶罐內做長期存放。
長期接觸空氣和光線容易造成烏龍茶品質變差,茶罐是很適合的短期幾天的使用,同時也具有很好的賞玩效果。freshtaiwan 銷售具有奈米銀科技的手工銅製茶罐,不但密封性佳,奈米銀釦的特殊材料還有很好的抑菌防霉效果,銅罐顏色還會隨時間的累積變化。金屬茶罐不像陶、瓷茶罐易碎,適合外出旅遊攜帶,具有很高實用性和賞玩的價值。
茶荷 ( Tea Holder )
茶荷是泡功夫茶和茶席表演上常用的小茶具,外型常做成兩邊翹起有如荷葉,故稱為茶荷。
茶荷是盛放待泡茶葉的工具,主要用途是把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。從茶罐取茶,一般使用茶則,可直接從茶則將茶葉放入茶壺中。有些人會把茶葉先置入茶荷,用以觀賞茶葉外形、色澤或聞茶葉香氣,另外也能幫助置茶量更準確,之後才將茶葉倒入壺中。
茶荷的材質有竹、木、陶、瓷、錫等,除了實用以外,有些茶荷製做精美,也可當藝術品欣賞。
水方 (Tea Waste Bowl )
水方又稱做水盂、茶洗,為盛水的容器。在泡茶上有兩個功能,第一是洗淨後使用,可做為溫杯溫壺的容器;第二是泡茶過程中,作為茶渣或剩餘茶水傾倒的容器,也是常用方便的茶具。
為了減少茶杯溫度與茶湯溫度的差距,避免茶杯吸收茶湯溫度,使茶湯溫度過低影響茶湯口味,一般會有溫杯的動作。將茶杯放入水方,再將熱水沖下即可完成溫杯。進行一次溫杯後,茶杯能靠茶水繼續維持一定溫度,接下來就不必重覆溫杯。
另外可利用水方作為茶渣桶或茶水桶,泡完的茶渣或喝剩的茶湯,可以先倒在水方內,喝完茶再做清潔整理即可。現在很多茶友泡茶,由溫壺的熱水,倒入茶海再由茶海倒入各個飲杯,完成溫杯的效果,並不使用水方做溫杯的動作。即使只把水方當作茶渣和茶水傾倒的容器,水方還是一個很實用的茶器。
茶則 ( Tea Scoop )
用手取茶,容易有衛生及溼氣問題,一般都會使用茶則來取茶入壺。
常見的茶則以竹製居多,將竹子剖半再斜切前緣,經過打磨等工序,做成容易盛茶的形狀,解決了直接手取的衛生問題。球型和半球型烏龍茶在台灣是烏龍茶消費的大宗,很適合使用茶則取茶,因此茶則在台灣的能見度很高。
有些茶則製做特別講究,竹雕師傅在茶則上加入個人創作,包含圖案、雕刻、書法等,讓茶則除了功能性以外,更多一份欣賞的價值。
茶針 ( Tea Pick )
茶針也稱茶通,造型為針狀,用來清理茶壺出水口,將堵住的茶葉、茶梗挑出;粗端可將茶葉從茶罐中撥入茶壺或茶荷,實用的茶器配件之一。
茶夾 ( Tea Pincers )
茶夾的形狀像鑷子,也被稱為茶鑷。茶夾是溫杯和洗杯時使用的小茶具,溫杯水溫比較高,加上溫杯用的水方出口較小,於是茶夾就成為一個防燙又衛生的實用茶具。
主要功用在溫杯時用來移動茶杯,避免燙手,在水方中也方便移動。除了溫杯洗杯外,也用於夾取葉底(泡茶後已經伸展的茶葉),便於觀察或欣賞葉底。另外,也可作為清理壺底茶渣的工具。
茶夾多使用竹子、木料製成,少部分也會用金、銀來製做。
茶漏 ( Tea Funnel )
茶漏又稱茶斗,常用在小壺沖泡烏龍茶,因壺口較小,乾茶葉入壺時容易掉落壺外,在壺口放上茶漏可以順利導茶入壺。茶漏多使用竹子、木材製成,也有陶、瓷的材質。
茶巾 ( Tea Towel )
茶巾又稱潔方,功能是擦拭茶具或泡茶台面上的湯湯水水,並保持環境整潔,也就是泡茶專用的抹布。
不論是溫杯後茶杯上的水或茶壺、茶海等溢出的茶,這些湯湯水水在台面上難免影響喝茶當下感覺。若用一般的抹布或是衛生紙清潔,難免讓人有衛生上的疑慮或是不夠莊重的想法,茶巾因此應運而生。
評鑑杯組 (Professional Cupping Set )
評鑑杯組是國際間客觀評鑑茶葉香氣、外觀、水色、等級的標準茶具組。評鑑杯組包含審茶杯,供茶葉沖泡及香氣品評之用的白瓷杯組,容量150 ml;另一個為
審茶碗,供茶湯盛放、進行水色與滋味審查之用的白瓷碗,容量200 ml。
評鑑杯沖泡方法
取3公克茶葉置入審茶杯,沖入沸水至滿杯,蓋上杯蓋後,靜置5到6分鐘後(條型茶5分鐘、球型茶6分鐘),將審茶杯橫扣於審茶碗上,讓茶湯流入審茶碗中,茶湯倒出後,茶渣留於杯中作香氣審查之用。
評茶項目
審茶項目基本上分為茶葉之外觀色澤、水色、香氣、滋味和葉底等,審查標準及項目比重會依據茶葉種類及品評目的而有差別。
一般標準評鑑杯組使用白瓷製作,比較能夠保持茶葉原味。評鑑杯組除了作為比賽評鑑之用,也成為很多試茶品茗時,直接客觀的泡茶方法。